為何壽險業務員如此浮濫?

作者:不老林   |   更新日期:2009/11/05

43
推薦此文章

壽險業務員短短一個月又增加1,626人:11月3日,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電子日報報導,根據壽險公會最新統計,截至今(98)年9月底止,國內壽險業務員登錄人數共計31.4萬人,較8月增加1,626人。

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電子日報同時報導,今年上半年產壽險公司理賠申訴排行榜特別指出,發生事故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時,被拒賠或東折西扣,有可能是因為雙方對條款或事故認知的差異,或是保險公司過於嚴苛,當然也有可能是保戶違反保單的規定或對保障內容有誤解。

理賠申訴率 審慎檢視但不論如何,對已經發生事故的保戶而言,理賠糾紛總是事故之後的第二次傷害。因此理賠的申訴率,對保戶與保險公司本身,都是很重要的參考數據。

保險糾紛與保險業務員的素質息息相關,保險公司徵募保險業務員,除了極少數公司採精挑細選、善加教育外,絕大多數都是不分青紅皂白,或是飢不擇食的地步,挑到籃子裡的都是菜,甚至被譏諷只要會呼吸的人,都可以來賣保險。

一般來說,經過五天密集課程,再考過所謂「專業科目」和「共同科目」各100題選擇題,取得70分合格,即為通過「保險業務員」資格,可以登錄在保險公司或保險經代公司,成為保險顧問,開始銷售保單。

五日菜鳥兵 小心避開很多人既無法律背景、財經知識、也毫無健康常識,就這樣在五天的教育訓練下,莫名其妙成了顧問,開始向親朋好友銷售保單,用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識向客戶解說保險,甚或為了業績,與客戶串謀作不實告知。

但一旦親朋好友銷售完畢,保險業務員生涯也跟著結束。有些保險業務員,轉換別家公司,會編造理由,說新公司的商品優於舊公司,鼓勵客戶解約,購買新保單,又無法交代解約損失,因此就可能產生第一波的保險糾紛。

如果保戶不巧在短時間內,發生理賠,不實告知最容易產生保險糾紛,業務員天馬行空的解說保單條款,也是造成客戶誤解,導致理賠糾紛的肇因。

誇張的行銷說法 別太相信有些保險業務員把投資型商品好的部分,說得像股王一樣──穩賺不賠,可能的虧損都不提示;一場金融大海嘯下來,死的死、傷的傷,客戶自然就到處申訴。

另外有些保險業務員,甚至自我否定為保險業務員,自稱是「理財專員」、「理財部經理」,所販售的商品稱為「理財商品」非「保險商品」,用 Excel作出優於銀行定存、房貸提前還款比較表,讓客戶誤信保險的獲利率是最穩當的、保險公司還送保障等荒謬說法!

這類保險業務員卻連保險最根本的功能如醫療險、意外險、車險火險等,一律不賣,以避開客戶詢問保險問題或理賠可能產生的服務,因為他們完全無法擔負。

怪哉!如此的保險從業人員,竟然還相當不少!

回歸保險正道 以質取勝有些公司還要求所屬業務員如此作為,賺到錢卻免除繁雜的服務,完全忽略保險的意義與功能,保險主管機關竟然容許這樣的商品在市面上橫行霸道,直到近年來申訴案件不可勝數,才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。

一個壽險顧問的養成,原本就要時間,五年、十年都不見得能竟其功,還要不斷鑽研提升,才可能培養出來。五天的時間就培訓出一個保險顧問,怎麼可能不出事?

台灣一個月增加一千六百多個顧問?試想,台灣如果一個月,不!即使一年增加一千個律師,或一千個會計師,那是怎麼樣的一個景象?

大災難!所以,如此保險業務制度,減少申訴案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。

主管機關如果繼續縱容,讓保險從業人員資格那麼容易取得,申訴案件仍會繼續讓他們頭痛下去。

消費者如果仍舊向人情低頭、輕信華麗辭藻、貪小便宜想靠買保險發財;或業務員只想到自己的荷包、業績考核壓力,保險糾紛就會層出不窮。 大家一起覺醒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k33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